expr

中书左丞相(中书左丞相相当现在的什么官)

李善长和刘伯温同为朱元璋的文臣,为何二人的地位差距如此之大大明洪武元年(公元1368年)正月初四,朱元璋登基称帝,李善长是为中书省左丞相、统领六部,总理天下政务。位于文武百官之首,正一品。刘伯温是御史中丞兼太史令,负责监察机构,掌握纠察、弹劾官员、并编纂历法。秩正三品。明朝洪武三年(公元1370年

阴狠的李林甫,借张九龄好友抛妻事件,促使皇帝罢去他的宰相之位。唐朝开元年间,李林甫准备引荐一个叫萧炅的官员为户部侍郎。据说,萧炅这个人素来不学无术,曾经在中书侍郎严挺之眼前把“伏腊”错读为“伏猎”。严挺之把这事说给了宰相张九龄听,并表示:“中书省中怎么能容许读‘伏猎’的侍郎呢?”

朱元璋是非常“讨厌”文人的,“百无一用是书生”,他专门首创“廷杖”制度,朝堂上对谁不满意,脱裤子,摁住打屁股!这是对文臣阶层和士大夫极大的侮辱!老朱曾对着中书省左丞相李善长得意洋洋得说:朕是要和百姓共天下,非与士大夫共天下!所以洪武一朝,朱元璋对读书人都是敌意满满的,文官集团的地位整体大

胡惟庸当上丞相的那一刻,刘伯温就嗅到了死亡的气息。刘伯温意识到,自己再不跑路,就来不及了。但因刘伯温之前对朱元璋说错了话,终究没得善终。洪武二年,杨宪被朱元璋提拔为左丞相,仅仅一年后,杨宪就被诛杀。杨宪死后,朱元璋又把汪广洋从海南召回京,继续担任丞相,同时让胡惟庸担任中书省参知政事。洪武六年

陈高华:元朝中书左丞相别不花事迹考最近,浏览到《元朝中书左丞相别不花事迹考》。该文指出,明初修《元史》,成书仓促,纰漏甚多。 清朝学术大师钱大昕指出此书种种谬误和体例不当之处,其中之一是“丞相见于《表》者五十有九人,而立传者不及其半”,文宗初期的中书左丞相别不花,就是见于《表》而未立传者。本

刘伯温死后,朱元璋没有立即对李善长动手,但李善长“不知悔改”,最终死于党争。起事之初,朱元璋就结识了李善长,没有李善长的尽心辅佐,朱元璋很难建立大明。大明建国后,朱元璋对李善长不薄,封太师、中书左丞相、韩国公。反观李善长后期都做了什么?这几件事可能让朱元璋逐渐对李善长动了杀心。一、胡惟庸因为谋反

蒙古人对汉人的防范与压制(任官方面)*:朝廷最高机关如中书省、枢密院、御史台等的主官,除特殊例外,汉人是没有资格担任的(汉人没资格指染)。中书宰执中,从忽必烈统治后期开始,中书右、左丞相、平章政事皆为蒙古、色目,汉人最高只能充右、左丞或参知政事。大约同时期开始,汉人不得参与军政成了定制:

他是元朝末年的重要将领,也是退居草原却仍威胁明朝的北元政权的支柱。他被北苑朝廷册封为齐王,拜太尉和枢密院知事、中书省平章政事、银青荣禄大夫。因为骁勇善战、屡出奇兵,多次挫败明军北伐,因此他被朱元璋称之为“天下奇男子”。朱元璋曾对朝臣说过,要是王保保来归降,朝中的职务任他选,即便是已经被废除了没有的之

1368年,朱元璋在南京正式宣布登基,国号大明,李善长主持了整个仪式。至此,李善长由刀笔小吏成为开国功臣,被封为韩国公,同时赐以“免死金牌”,免二死,子免一死。明朝重臣李善长活到76岁,已经开始了告老回乡种地的生活,却仍然没有逃脱明太祖的“猜疑”,被下令满门抄斩,这是为何?屡兴大狱,善杀功臣

公元1380年,丞相胡惟庸请朱元璋去府中品尝井中美酒。刚到西华门,一个太监冲到马前拉住了缰绳。朱元璋跳下马车,看太监挥手指向胡惟庸家方向。他跑向城墙,向胡惟庸家望去,眼见院中人影窜动。胡惟庸是明朝中书省左丞相。朱元璋开国以来,为了大明朝和自己皇权的稳固,他想尽办法架空和处决了一些当初一起的开

温馨提示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!